回到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九江日报:对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主要以高中历史为例
作者:九江一中 时间:2011-11-16 点击:9249


  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了10年。就高中课程改革而言,全国推行了7年多,江西推行了3年多。这次课程改革,因力度较大而一度被称为课程革命。这场“革命”是否成功?笔者最近拜读了2011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课改十周年,不足三成教师对新课改成效满意》,对此深有同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既是三年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基层实践者,同时也是积极反思者。三年多来,笔者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方面陆续发表了一些看法,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作一简单的梳理和小结。

课程标准与教材

  江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选用的历史教材,主要是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历史课标和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去历史化”的问题,一是知识硬伤的问题。笔者就此在《历史教学》上发表了《关于洪秀全的“学历”问题》《新航路开辟前茶叶输入西欧说献疑》《参议会非参政会考略及其他》等三篇论文,在《中学历史教学》上发表了《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教材若干史实商兑》等两篇论文。我对历史课标的基本观点是:专题式、粗线条的历史课标碎化了历史,割裂了历史,甚至颠覆了历史,实有推倒重来的必要。我对历史教材的基本观点是:在历史课标没有大的修订之前,希望编写者尽快进行第二次修订。

  笔者欣喜地看到,历史教材对有关笔者提出的知识硬伤部分已经进行了修订。如洪秀全的“学历”问题,2007年1月第2版、2008年5月第1次印刷的教材表述为:“1843年,广州花县的秀才洪秀全赴广州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仍未中举。”洪秀全的“秀才之说”是教材出现的一处“硬伤”。洪秀全的“学历”问题表面看是一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又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这是他走上反清革命道路的重要基础,是必须弄清楚的一个大问题。2007年1月第3版、2010年6月第4次印刷的教材采纳了笔者的意见,修订为:“1843年,广州花县洪秀全赴广州第四次应考秀才,但又没有考中。”

课堂教学与工作方式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工作方式。笔者认为,教师应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笔者就此在《历史教学》上发表了《历史教学不可运用“人造史料”》《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等两篇论文,在《中学历史教学》上发表了《课改: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新推手》一文。

  在课堂教学上,笔者的基本观点是:一是史料教学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但不可运用“人造史料”;一是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不能进行狂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工作方式上,笔者的基本观点是:经验型的、勤恳苦干型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课改形势发展的要求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可取的工作方式,而阅读与写作则是“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两大支柱。

高考试题与考查目标

  新课改后的新高考,主要是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以学生为敌”的问题,一是考查目标的错位问题。笔者就此在《历史教学》上发表了《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欧阳修题商补》《科学命题应加强材料摘编的严谨性——从一道新课标历史示例题引用不规范谈起》等两篇论文,在《中学历史教学》上发表了《高考历史命题何以与学生为敌?》《高考与硕考历史学科考查目标的错位——以2011年两考考试大纲的考查目标为例》等两篇论文。

  笔者的基本观点:一是霸王式的命题,以学生为敌式的试题,猜笨谜式的试题,对广大辛苦学习的考生太不公平,它最大的害处就是以能力考查为名把能力考查引向歧路,以选拔人才为名行摧残人才之实;一是考查目标的制定者和高考试题的命题者,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这样最基本的问题,应该考虑一下考查目标在要求上和实施上的适度性、渐进性。
                        
                              (原载《九江日报》2011年11月16日“教育高地”版)

版权所有:必威国际官方网站,betway必威官网手机版
地址:九江市滨湖路1号 邮编:332000
电话:0792-8135193(党政办) 8238623(党政办) 8238625(南门湖校区招生办) 8251390(八里湖校区招生办)
传真:0792-823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