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抓住课改实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九江一中课改工作阶段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作者:九江一中 时间:2011-9-22 点击:27416


周明学(九江一中副校长) 

  九江一中正式创办于1902年,前身是周敦颐所创办的濂溪书院,直接历史109周年,间接历史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中学和第一批省级优秀重点中学。2008年秋季以来,作为省级课程改革样本学校,九江一中进入了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三年多来,我们以“课程改革”为主线,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目标,以“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为重点,积极探索,稳妥试验,努力实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新课程试验阶段工作总结

  一、增进共识,立足校情,确立双嬴课改思路

  这次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是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有专家称之为“课程革命”。此次课程改革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将部分课程开发权下放到学校,增加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选择权,这些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都是第一次。

  我们认为,这次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不仅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时也符合九江一中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实际。我校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对民族的未来负责”的办学指导思想,并确认了“三有”(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打基础”(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的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参与了1997—2000年两省一市普通高中课改实验,2000年被教育部表彰为两省一市普通高中课改先进集体,并被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唯一的一个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试验基地。十余年来,九江一中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有100多门,已经形成了“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课程特色。所以,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九江一中的培育目标完全一致,九江一中又有良好的课改基础,无论是从样本学校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九江一中都应该走在全省课程改革的最前列,都应该坚定不移的扎实推进,并努力争取积累新的经验,取得新的成绩,成为全省样本学校中的样板学校,从而在全省高中课程改革中真正起到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

  从上述认识、课改基础和工作目标出发,九江一中确立了实施本次课改的工作思路——“抓住课改实质,有效对接高考”。“抓住课改实质”就是要紧紧抓住这次高中课程改革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围绕这一根本要求,学校必须创造性地实施课改,既要完成课改的规定项目,如启动研究性学习、开设校本课程等;也要开展好一些自选项目,如我们组织了学生参加北大举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和清华主办的“胸怀成才梦,走进清华园”励志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开展了“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等。“有效对接高考”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接受课程评价的能力和水平,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这是重点中学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让家长们理解、认同和支持课改从而更好地推进课改的需要。如果说,“抓住课改实质”这一工作思路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目的是提高学生未来的竞争力,那么“有效对接高考”就是要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竞争力,为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从而实现课改和高考的双丰收。

  二、积极探索,稳妥试验,形成三大课改特色

  2008年以来,九江一中按照“抓住课改实质,有效对接高考”的工作思路,做了大量的、大胆的探索,形成了“高度重视,充分准备”、“依据要求,规范操作”、“资源共享,示范引领”等24字的课改特色。

  1、高度重视,充分准备

  所谓“高度重视,充分准备”,最为主要的是在教师队伍的储备和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实施的根本保证。

  (1)加大了优秀青年教师的引进力度

  2008年以来,九江一中继续加大了引进优秀青年教师的工作力度,并严把“入口关”。一是拓宽教师引进的渠道,主要从全国知名的综合性的大学引进优秀本科生和优秀硕士研究生;二是创新教师引进的程序,坚持“三看”(看简历、看笔试、看试讲)、“三提前”(提前指定导师、提前到校“实习”、提前参加校本培训)。九江一中已经从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华南师大、陕西师大、华中科大、武汉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引进了包括28位硕士研究生在内的60位优秀毕业生。实践证明,这些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专业水平高、学历高、综合素质高,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也更愿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他们主要在高一年级担任了国家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同时还在高一年级下学期、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发和开设了一批校本课程,指导了一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活动,已经成为九江一中实施课程改革的一支生力军。可以说,如果没有引进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优秀青年教师,如果没有教师队伍的提前储备,那么九江一中课程改革的意图就难以完全实现。

  (2)加大了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

  数量足够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而高素质的的教师队伍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所以九江一中也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除了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举行的各种培训以外,还组织了大量的校本培训。

  一是加大了选派教师外出学习的力度,让老师们了解课程改革的前沿动态,开阔教育视野。三年多来,九江一中先后派出100多人次到高中课改先行实验省区和省内一些知名中学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深入课堂听课、与一线教师对话,全面了解和掌握了高中课改的有关情况。同时,与北京师范大学达成了“校本培训基地”协议,成为北师大在江西省建立的第一个校本培训基地,已经先后选派18批次老师参加了北师大组织的高中新课改培训班的学习。

  二是创办了“濂溪大讲堂”,定期邀请课改专家来校举办“树立新理念,迎接新课改”系列讲座活动。三年多来,九江一中“濂溪大讲堂”共举办了21场报告会,先后邀请了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深圳南山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水发博士、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龚雄飞等省内外课改名家来校讲学。这些讲座既有课程改革理论上的阐述,也有课程改革实践上的范例,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2、依据要求,规范操作

  所谓“依据要求,规范操作”,就是严格按照有关课改要求进行规范操作。从高一年级起,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堂教学,或者课程评价,都按照课改文件的有关要求和精神来落实、来实施。

  (1)课程设置方面

  按照课程标准和省里有关课改文件精神,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特别是开设了美术、音乐、通用技术等新课程,同时还利用寒、暑假组织了学生开展学科内和综合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高一下学期、高二上学期还开设了20多门校本课程。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我们有两大深刻的体会。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在推动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以及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在评价机制没有根本性变化的中学扎扎实实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有其名更有其实,不走过场,并相对比较规范,就必须切实抓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必须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依据的分析,二是必须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三是必须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管理。

  (2)课堂教学方面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对教材,老师们应该体现自主性、选择性,要注意“二度开发”,要根据课标大胆处理教材、取舍教材和整合教材;对教学,要以三维目标为统领,按照“以学为本”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活动。根据这些认识,我们特别重视引导教师高度关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各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学习型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以说课为形式,集中开展了参与式、讨论式的教研活动,共同分享教研成果。二是完善了导师制,注重发挥骨干教师对青年老师的传、帮、带作用。三是采取了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策略,组织高一、高二年级示范课的比赛和拍摄。四是借助了省、市专家的引领作用,多次与省、市教研室联合开展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多次邀请省、市教研专家来校指导、点拨,借以带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3)课程评价方面

  因为课程评价对课程改革具有诊断问题、修正偏差、鉴定成果和引导方向等多种功能,所以课程评价也就成了课程改革的指挥棒。在省里高考方案尚未正式出台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编印了《成长的足迹——九江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要求班主任老师和课任老师按照包括学分制在内的课改文件认真填写,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对学科类必修课程的平时测试和期中考试进行质量监控,对试卷的命制有严格的要求,初步建立起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

  3、资源共享,示范引领

  所谓“资源共享,示范引领”,就是充分利用九江一中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积极发挥九江一中在全省高中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九江一中有10位老师被聘任为省新课改专家指导组成员和讲学团成员。2009年9月23日,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中课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校樊仁校长作了题为《扎实推进高中新课改,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大会发言,九江一中是全省唯一作大会发言的学校。孙刚副省长在樊校长的大会发言上作出批示:“九江一中课改思路很好,符合实际。成效显著,值得借鉴。”这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九江一中课改工作的肯定、鞭策和鼓励。省教育厅为此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孙刚副省长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重要批示的通知》(赣教基[2009]78号文件)。随后,九江一中又代表江西参加教育部组织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并提供书面发言,九江一中的课改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全国。2010年5月10—12日,“全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南昌召开,《九江一中校本课程精品课例选》等一批成果参加了展示,我校周明学副校长作了《校本课程开发:来自九江一中的报告》的大会发言。

  我们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

  (1)积极参与省里有关课改文件的讨论和起草。如参与编写了多门学科的《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参与了有关课程编排、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方案等重要文件的讨论。

  (2)积极承担教育部和省里有关教师、校长培训的授课任务。如多位老师担任了教育部、教育厅组织的新课改培训班的授课工作;先后四次应邀到“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长培训班”上介绍课改做法和经验(四期共700多位校长参加)。

  (3)积极承担省、市新课改有关示范课、研讨会。如承担了省、市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的教学研讨会、省教研室组织的送课活动和新课改优秀成果展示活动等课改任务。

  (4)积极承担选定、评价课改教材和参与编写地方教材。如多位老师参加了省新课程教材的选定、评价工作,参加了江西地方教材《江西历史与名胜》、《人杰地灵诵江西》的编写工作。

  (5)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宣传、总结和推介课改经验。如在《九江日报》、《浔阳晚报》、《九江教育》等报刊发表了14篇宣传、介绍课改经验的文章,在江西教育电视台、九江电视台制作并播放了12期课改经验的节目,由省教研室根据我校课改做法而撰写的《九江市第一中学实施教学质量管理记略》在省教育厅网站、省教研室网站的显著位置发表。

  三、回归教育,提升实力,凸显多元课改成效

  启动新课改尽管只有三年多的时间,但已给江西基础教育带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基础教育从未有如此的活跃、如此的多姿多彩。新课改让教育回归到了教育的本质——人的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新课改带来的最为可喜的变化。新课改实施三年多来,我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学校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1、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是教师的专业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理解教育、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依法执教、潜心施教、廉洁从教”蔚然成风,“以自己的专业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服务于学生的成长”的意识日益强化。特别是涌现了一批“对教育充满宗教般情怀”的老师。

  二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研究状态下工作”逐渐成为老师们新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生活方式,一批学者型教师正在快速成长。研究新课程、研究新教材、研究新教法、研究新高考的论文已经发表了50多篇,与新课改有关的立项课题有20多个,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有100多门,有26节新课程优质课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全国一等奖2节),研究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日益增多。“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老师们的教改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在坚持不懈地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同时,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模式,如寒假以学科内课题为主,暑假则以综合主题课题为主;每学期举行一次开题报告会和优秀成果报告鉴定会;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所有学生三年中必须参与到两个课题研究活动之中。三年多来,高一、高二学生共完成了220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形成了庐山研究、柘林湖研究等多项特色课题,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10年6月九江一中“九江市水旱灾害调查”“经济发展与生活”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成果参加全省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决赛,双双荣获一等奖。

  3、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一是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新课改以来,我们对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教学楼、运动场进行了大的改造,同时完成了新教学楼和新校区的建设。特别是新校区是九江市本届政府35项重大项目之一,今年9月1日已经正式竣工开学。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新课改以来,我们总结了高中课改先行实验省区“依据课标,脱离教材,贴近时代,引领教学,推动课改”的高考命题原则,及时提出了“有效教学,科学迎考”的对策,从2008—2011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线人数之多、比例之高、惠及的家庭之众,稳居江西省前列。特别是颇受媒体关注的2009年九江一中命中高考作文题、2010九江一中命中七道高考文科数学题,就是以课改理念来指导高考复习的成果。
三是办学声誉得到进一步提升。新课改三年多来,我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示范性中学”“全省学习型组织十大标兵单位”、“首届江西省十大人民满意学校”“江西省教育厅首届中小学教学科研先进学校”“中国百强中学”等光荣称号,并荣获了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

下一步工作设想

  九江一中的课程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九江一中的课改工作已经走在全省的最前列了。

  但与江浙、上海等地的一些名校相比,九江一中的课改工作,特别是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三年多的课改历程中,我们感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很多,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课程资源的严重不足,一是教师数量和素质的制约,二是硬件数量和质量的制约。这些构成课程改革物质保障的课程资源常常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效果。

  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课程资源建设和开发的过程。我们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就是要坚定建设课程资源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针对我校课程改革的已有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争取政府加大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挖掘百年名校的独特资源,围绕课程资源建设做文章,更有力、更有效、更有为地推进课程改革。

  一、要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无论是对国家课程来说,还是对校本课程来说,教师始终是校内最重要、最基础和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树立教师是第一资源、最大资源的理念,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工作。

  1、要进一步加大优秀青年教师的引进力度

  三年来,九江一中已经从全国知名的师范类高校和综合性高校引进了60位优秀毕业生。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教师引进的渠道,加大课程论教师、通用技术教师、图情教师的引进力度,同时继续坚持“三看”、“三提前”。

  2、要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

  除了继续与北师大合作培训教师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高校的互动交流、学习制度,加强与华东师大、华中师大、华南师大等有关高校的联系与合作。

  3、要进一步完善定期选派教师到省外名校学习、考察制度

  三年来,我们先后派出100多人次到全国名校学习、考察。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对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名校教学、教育、课改、科研、管理等有关情况有重要的帮助。下一步,我们将启动专题考察的学习活动,重点了解课改先进省区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要进一步加大硬件资源的建设力度

  新课改以来,我们对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教学楼、运动场进行了大的改造,同时启动了新教学楼和新校区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硬件资源的建设力度。

  1、要进一步加大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设备的建设

  对图书馆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提高图书馆藏书的数量和质量,除了通过装备站配备图书以外,学校要自己组织有关老师到武汉、南京等城市购买一批反映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最新成果的书籍,争取实现藏书突破12万册。另一方面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时间、方式,引进现代图书管理系统,基本上实现网上查询、借还、阅览,方便教师对图书馆的使用。同时增加通用技术、美术、音乐、陶艺、体操等专用教室的数量,增加电子白板的数量。

  2、要进一步加大校园网、资源中心、多媒体教室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资源共享的可能。老校区的校园网网络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校园,初步实现了办公、备课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力争新校区的建设与校园网络建设同步、与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同步,同时加大校内课程资源中心的建设力度,除了通过电教馆购买教学软件、课程改革软件以外,组织教师自制资源,丰富校内课程资源中心。

  3、要进一步加大校本课程教材的建设

  我校是江西省教育厅确定的全省中小学“校本课程”研究实验基地,校本课程开发至今已经坚持了10余年,目前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有100多门。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校本课程教材的建设。尽管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编教材,但教材建设毕竟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对教师自编教材,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年试用,二年修改,三年定稿打印,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编印一批新的校本教材。

  三、要进一步加大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力度

  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要求,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1、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我校座落在长江之滨、庐山之麓的历史文化名城九江市市区。九江市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十大魅力城市,荟萃了名山(庐山——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石钟山——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撰写了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名河(长江)、名湖(鄱阳湖)、名楼(宋江题反诗之浔阳楼)、名人(陶渊明、李烈钧、陈寅恪等)以及其它一大批遐迩闻名的自然、文化景观,如举世闻名的庐山植物园,瑞昌铜矿遗址,天下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岳母庙,等等。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都是校外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它们,对课程改革的推动,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重大。

  2、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同行资源

  我校已经与南昌二中、临川一中、鹰潭一中、新余一中、高安中学等省内名校建立了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实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合力。目前协作体内部,主要是教学资源的共享,由各校轮流统一命题,实现联考、联改,并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高考研讨会、试卷分析会,交流经验,交换信息等。下一步,我们将建议进一步拓宽协作体合作的内容,拓宽资源共享的范围,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3、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高校资源

  三年来,九江一中“濂溪大讲堂”已经举办了20多场,已逐渐成为九江市基础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平台和品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邀请的力度,让更多的高校教授进入我们的课堂,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和科普讲座。

  4、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

  九江一中是一所百年名校,具有丰富的校友资源。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庆祝建校110周年的时机,进一步把校友资源变成课程资源,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和合作,让校友们从智力、财力等多方面支持母校的课程改革。

                          2011、9、22

版权所有:必威国际官方网站,betway必威官网手机版
地址:九江市滨湖路1号 邮编:332000
电话:0792-8135193(党政办) 8238623(党政办) 8238625(南门湖校区招生办) 8251390(八里湖校区招生办)
传真:0792-823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