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切实抓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几个关键环节
作者:九江一中 时间:2005-9-20 点击:32307

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2000年秋,我校在首轮课改成果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慎重考虑,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形成学校特色的一个突破口,于是向省教育厅基地办申报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在基地办的领导和专家多次考察、论证之下获得立项,我校由此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中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实验基地,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振鹏、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占铭、九江市委书记刘上洋等省市领导亲临我校参加了授牌仪式。校本课程开发对中学而言,尽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三年来,在省基地办领导和专家的亲切指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校本课程开设一直在艰难地坚持着,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有100多个,在推动学校特色的形成、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年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感到,要在评价机制没有根本性变化的中学扎扎实实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有其名更有其实,不走过场,并相对比较规范,必须切实抓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几个关键环节。

一、必须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依据的分析

由于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它不同于国家课程是国家既定的课程,学校和教师只是实施者。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编制者和评价者,校本课程实际上是一种校定课程。所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开设什么样的校本课?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而不开设那门课?也就是说,必须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依据的分析。在开发什么的校本课程问题上,我校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最初是“因人设课”,即有什么教师就开设什么课,或者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开设,尽管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目达260多个,但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有些课程过多地依赖教师个人的想法和狭隘的经验,实际上是一种教师本位的课程,谈不上是校本课程。后来经过调查和分析,重新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供课目,经学校审定,再由教师去组织、准备,即依课寻人。从因人设课到依课寻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提高,这得益于我们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依据的认真分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四大依据。

1、上级政府部门的指导性文件

上级政府部门的指导性文件是校本课程开发在政策层面上的依据。我校校本课程开设在政策上的依据主要有:

1)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3)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200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

上述文件可以说是中学开设校本课程的法定依据。对中学而言,校本课程不是开设不开设的问题,而是如何开设、怎样开设的问题,它们是校本课程开设最有力的政策支持。

2、学校的办学目标

从理论上讲,国家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作了统一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只是一些共性的和基础性的要求,不可能照顾到学校、教师、学生的特殊性,因而,许多学校还有自己的独特的具体的办学目标。课程是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一定的课程是为一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基于学校特色而开发的一种课程,学校的办学目标也就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之一。我校的办学目标主要是根据学校百年来传承的“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而读书”的精神传统和游华新校长的“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确定下来的,其内容概括为“三有四会打基础”,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健康的身心素质;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创造;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这一办学宗旨既是我校治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其中校本课程中的选修课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发展学科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活动课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品质、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集体意识与合作的精神、发展特长爱好、增强体魄与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的学校是没有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即使有,也只能是漫无目标的盲动,或者充其量是低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

3、学生需求的调查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一种课程,学生的需要应该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点。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而由学校或教师单方面自行开设的校本课程也就失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本义。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必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我校主要是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查问卷主要是借用了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设计的问卷(见《校本课程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2期)。结果发现,学生的需求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的地方主要有与人交往能力、学法指导、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从事专门职业所需知识等。差异性的地方则五花八门,如美术欣赏、陶艺、盆景艺术、艺术体操、网上冲浪等。对学生需求的调查不仅在开设校本课程之前需要进行,而且应该贯穿于校本课程开设的全过程。我校每周每班由校本课课代表认真填写《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反馈表》,科研处工作人员下班检查,到期中、期末考试再进行问卷调查。对收集上来的校本课程开设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在期中考试后适当调整;在期末考试后进行总体评估,其结果作为下一学期开设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校本课程在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中的比例逐年增多,目前达到了60%左右。

4、校内课程资源的评估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这些课程资源构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常常受到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运用水平的制约。所以,对校内课程资源需要有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在开设校本课程时要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对校内课程资源的评估需要涉及以下内容:师资队伍的基本状况、校长的办学思想、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的设施、设备(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地和器材、校园网等)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对这些课程资源,我校科研处设计了专门的《课程资源分类表》进行登记,它是校本课程开发可行性的重要依据,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制约性的重要因素。

二、必须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

三年的实践,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实际就是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没有校本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校本课程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所以,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的各种课程资源;一方面,加大经济投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课程资源。三年来,我校投入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资金超过了一千万元。

1、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无论是对国家课程来说,还是对校本课程来说,教师始终是校内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所以,我校在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1)建立制约和激励机制。学校制定了《九江一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若干规定》,规定50岁以下高级教师和近三年内将申报高级职称的老师必须开设校本课,将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有关情况(如教学态度、课程质量、学生评教结果)纳入对教师的的教学评估范围,并将评估结果与教师的评先、晋级、职称的评聘直接挂钩,在职称评聘上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对校本课教师在课时补贴、工作时间、购买资料、外出考察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校本课程的课时补贴明显高于国家课程的课时补贴,并且每学期都要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校本课程教师,给予经济奖励,对于带领学生外出调查研究的校本课教师除报销旅差费用外,还给予每天50元的补助;为了保证校本课教师有相对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不要求他们坐班,对他们不考勤;校本课教师可自由购买图书资料,学校实报实销,图书资料用完后交校图书馆登记、注册;教师外出参观、考察机会优先考虑校本课教师,等等。(2)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先后选派4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1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6位教师到北师大、华师大等高校参加教育硕士的学习,并多次邀请北师大教育学院杜育红博士、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等课程改革专家来校讲学;组织“营造书香校园,弘扬人文精神”的教师读书活动,周周荐新书,月月开讲座,三年来共向教师推荐教育名家名著、教育改革方面书籍200余种;编印《校本课程开发:国内研究成果》等一批校本培训教材,组织教师学习、交流,这些自编教材成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指南;组织多次信息技术、英语、普通话等专项培训。

2、重视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运动场地等设施、设备的建设

从调查中发现,学校图书馆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收集教学材料的主渠道之一。所以,学校图书馆建设在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校图书馆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提高图书馆藏书的数量和质量,每年新购一大批反映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最新成果的书籍,目前藏书已达8万册。另一方面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时间、方式,引进了春晖图书管理系统,基本上实现了网上查询、借还、阅览,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对图书馆的使用。同时图书馆还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大大拓展了教师收集信息的范围。

三年来,学校还充实更新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设备,新建了微机室、多媒体学习室、多媒体投影室、课件制作室、闭路电视系统、铜管乐器组以及美术教室、音乐教室、陶艺教室、体操教室等专用教室。2002年百年校庆前夕,投资800万元的“素质教育中心”建成,又增加了航模教室、室内篮球场、排球场、公共教室和学术报告厅等,进一步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课程资源。

3、重视校园网、资源库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传统的课程资源已难以完全满足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资源共享的可能。2002年初,我校在省装备站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校园网一期工程的建设,在校内实现了办公楼与图书馆、实验楼的连接,在校外实现了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2003年3月九江市教育局又初步完成了九江市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互联网无所不包的信息和九江市教育信息中心强大的资源库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资源支持。此外,我校还特别重视校内资源库的建设,通过购买、网上下载、录制、自制等多种方式丰富课程资源库。同时,开设信息技术课、网络学习课,前者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后者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4、重视校本课程教材的建设

尽管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编教材,但教材建设毕竟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我校对校本课程的教材建设极为重视,提出已开设的校本课程一定要有教材或讲义,可以是教师新编的,也可以是改编的,甚至是直接引进的。对教师自编教材,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年试用,二年修改,三年定稿打印。目前我校已完成打印的校本课程教材有钟家琴老师《能源问题系列讲义》、张炜老师《科学素养教育讲稿》、张泽群老师《盆景艺术欣赏》等10余种。

5、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校座落于长江之滨、庐山北麓的历史文化名城九江市市区,校园三面环水,一面与九江市图书馆仅一路之隔、一射之地,校外的课程资源同样十分丰富。九江市荟萃了名山(庐山、石钟山)、名河(长江)、名湖(鄱阳湖)、名楼(宋江题反诗之浔阳楼)、名人(陶渊明、李烈钧、陈寅恪等)以及其它一大批遐迩闻名的自然、文化景观,如举世闻名的庐山植物园、瑞昌铜矿遗址,天下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岳母庙,等等。这些乡土资源也早已成了我校教师开发和利用的校本课程资源了。

三、必须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管理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从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到课程的评价都是由学校发起,并在学校中实施,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难度往往大于国家课程开设管理的难度,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它的日常管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管理主要是由科研处负责。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的管理。

1、课程编制的管理

课程编制的管理是课程实施前的管理,我校课程编制的管理一般在新学期的第一周,它包括:(1)在学生中开展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的调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大致需求,将调查的结果以文字的形式通报给教师。(2)以教研组为单位下发《九江一中校本课课程纲要》,由教师认真填写,由教研组长收齐上交科研处。《纲要》分一般项目和具体内容两大项,前者包括主讲教师、教研组别、编号、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后者包括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本《纲要》是决定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是否进入实施阶段的主要依据。(3)将学校审定后的校本课程及主讲教师打印成《校本课程选修表》,通过年级组长下发到各班,由各班学生讨论后自由选择,填写《校本课程班级选修单》,并由各班校本课课代表上交科研处。(4)科研处根据《班级选修单》,对教师、课时、场地作一定的统计和安排,交由年级组长排定本年级的校本课课程表。对教师的安排,一般是打破年级限制,实行教师跨年级开课,这样做的好处是可避免本年级本班任课教师由校本课程自觉不自觉地滑向国家课程。对课时的安排,要予以充分的保证,要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中。

2、课程实施的管理

课程实施的管理就是上课的常规管理。一方面要保证教师依照课表按时上下课,一方面要加强对课程质量的监测。我校课程实施方面管理一般从新学期第二周开始,做法主要有:(1)每班张贴校本课课程表。(2)每班由副班长担任校本课专职课代表,主要负责本班校本课选择的组织、开设质量的反馈等,校本课课代表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员。(3)每周及时收发各班校本课课代表填写的《校本课开设情况反馈表》。(4)科研处安排工作人员每周每节校本课下班检查,检查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出勤情况,做到有登记、有评价,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有关教师或有关校领导,随时调整。(5)组织有关人员随堂听课。(6)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进行问卷、座谈、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调查。

3、课程评价的管理

课程评价的管理包括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管理和对教师上课评价的管理两个方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过程中比较难又比较关键的一环。(1)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我校制定了《九江一中关于“两课”试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据此对学生选修校本课学业情况进行管理。要求校本课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考试、作业、考勤、提问等)对学生的选修成绩进行评定(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填写《校本课选修成绩册》,统一交科研处存档;规定一中学生在高中三年中,校本课选修学分必须达16分,未修满达标学分者必须补修,否则,不发或缓发毕业证。(2)对教师上课评价的管理,根据班级的《反馈表》、科研处的《检查表》以及期中、期末的调查情况,学校每学期对教师的校本课教学情况进行评比,约有1/3教师被评为校本课优秀教师,学校发给他们荣誉证书和奖金,科研处建立校本课程骨干教师档案,校本课优秀教师可享受评先、晋级、职称评聘、外出参观等方面的优先权。同时,每学年评出1—2个校本课程开设的先进年级组,学校同样予以表彰。

(原载《九江教育》2003年第4期、《教学研究与实验》2004年第2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翻山越岭朝大海

版权所有:必威国际官方网站,betway必威官网手机版
地址:九江市滨湖路1号 邮编:332000
电话:0792-8135193(党政办) 8238623(党政办) 8238625(南门湖校区招生办) 8251390(八里湖校区招生办)
传真:0792-8238623